多家航運公司近日發(fā)布新的附加費調整方案,引發(fā)貨代與進出口商的密切關注。盡管此前美東港口關于勞資糾紛的大規(guī)模罷工暫時告一段落,但包括CMA CGM和Maersk在內的幾家國際海運巨頭仍陸續(xù)宣布對部分航線征收或上調旺季附加費,影響范圍涵蓋北美、印度次大陸、中東海灣、紅海、埃及以及拉丁美洲等多個地區(qū)。這類費用調整往往意味著運輸成本的增加,也折射出近期市場環(huán)境仍面臨一定波動。
根據CMA CGM的最新公告,自2月1日起,凡從印度次大陸、中東海灣、紅海及埃及運往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的貨物,每個集裝箱將被征收1000美元的旺季附加費。行業(yè)人士分析,此舉可能與季節(jié)性貨量波動相疊加,涉及航線跨越多個港口,不僅涵蓋印度乃至周邊國家的出口業(yè)務,也牽涉大量石化、紡織以及日用消費品等貨物進入美國市場的供應鏈布局。值得注意的是,印度與美國之間的海運需求在過去一段時間持續(xù)增加,加之局部港口在轉運操作環(huán)節(jié)存在不確定因素,因此船公司以旺季附加費的形式加以調節(jié),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(xiàn)階段運力及運價的動態(tài)變化。
與此同時,CMA CGM對于圭亞那和蘇里南運往美國的貨物也發(fā)布了新的附加費方案:自1月17日起,每標準箱(TEU)將上調350美元,每40英尺集裝箱(FEU)將上調700美元。對這一地區(qū)出口貿易量雖不能與主要航線相比,但由此帶來的運營成本提高卻仍不可小覷。在加勒比及南美北岸地帶,近年不乏發(fā)展中國家加速基礎設施建設及貿易開放的實例,對美貿易量也在逐漸升溫。此時運費或附加費的上調,或在短期內對當?shù)爻隹谄髽I(yè)的利潤空間產生影響,而對于美國進口商來說,最終產品銷售價格也可能相應波動。
馬士基方面也宣布了新的征費通知,自1月24日起對部分跨洋或洲際航線征收旺季附加費,每個集裝箱為600美元,涉及多達數(shù)十個國家或地區(qū)。涵蓋的出發(fā)地包括阿根廷、巴林、孟加拉國、比利時、巴西、保加利亞、加拿大、智利、哥倫比亞、克羅地亞、捷克共和國、丹麥、埃及、愛沙尼亞、法國、德國、希臘、洪都拉斯、匈牙利、印度、愛爾蘭、以色列、意大利、約旦、拉脫維亞、黎巴嫩、立陶宛、馬耳他、墨西哥、摩洛哥、荷蘭、挪威、阿曼、巴基斯坦、巴拉圭、波蘭、葡萄牙、卡塔爾、沙特阿拉伯、斯洛伐克、西班牙、斯里蘭卡、瑞典、突尼斯、土耳其、烏克蘭、阿拉伯聯(lián)合酋長國、英國、美國、烏拉圭等,目的地指向岡比亞。這意味著將有不少航線面臨額外運輸成本,而受影響的商家范圍極為寬廣。馬士基的公告并未明確說明具體征費依據,但慣常來看,當市場需求在特定時段出現(xiàn)集中上漲,或海運運力面臨緊張情形時,船公司就會借助旺季附加費(PSS)調節(jié)艙位供應與價格平衡。
從業(yè)者普遍認為,近期全球海運市場的波動包含多重因素。一方面,港口勞資糾紛雖然有所緩和,但在通脹、物流成本高企的宏觀背景下,各方對今后數(shù)月的貨量走向仍存觀望。另一方面,一些主要船公司處于整合及運營模式調整期,或基于燃油、設備、碼頭服務費等成本項目的變動,采取附加費上漲的策略也并不令人意外。加之航運同盟成員在艙位安排方面常有聯(lián)動,行業(yè)領先者宣布征收附加費之后,其他公司往往采取類似舉措,以保持相對一致的盈利水平與市場節(jié)奏。
貨主及貨代企業(yè)對此高度關注。他們強調,當前全球市場需求存在不確定性,如果運費或附加費階段性抬升過快,可能推動部分客戶加大謹慎下單的態(tài)度,甚至延期或減少出貨數(shù)量。在印度出口到北美的傳統(tǒng)線路中,若某些產品利潤率本就不算高,增加的運費或PSS在短期內就會削弱賣方或買方的承受能力。對于圭亞那、蘇里南等地出口商來講,貿易體量原本有限,一旦費率飆升,可能出現(xiàn)暫時性停擺或尋求替代運輸方式的情況。
然而,亦有分析指出,年后隨著國際物流節(jié)點逐步恢復常態(tài),一些臨時性附加費或不會長期維持在高位。尤其一旦港口工人罷工風險徹底解除,各大航運公司對北美和南美部分航線的運力投放也將更具靈活性。要是供需關系回歸相對均衡,圍繞著運價或附加費的上調勢頭也有可能出現(xiàn)拐點。對于需要在近期發(fā)運貨物的進出口企業(yè)來說,還是要提早向船公司或貨代確認每條航線的最新費率,并做好充足的發(fā)貨安排,避免因為臨時倉位緊張或附加費上漲而被動承受不必要的額外成本。
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美東港口罷工問題暫時降溫,但長遠來看,全球供應鏈依舊在后疫情時代面臨多樣挑戰(zhàn)。國際政治關系和貿易格局變化、各國通脹及經濟預期調整、運力市場供需波動等因素綜合作用,造就了航運價格和附加費用走勢的反復無常。對外貿從業(yè)者和物流公司而言,主動追蹤船公司公告、深入了解行情,并在自身報價及合同條款中留下適當?shù)膽兛臻g,或將成為不可或缺的策略。
?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滬ICP備2023007705號-2 滬公網安備31011502009912號